擦亮特色品牌 提升协商质效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不断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安徽省芜湖市政协着眼“导向明、覆盖广、层级多、模式新、实效足”目标,全力擦亮“协商芜优”履职品牌,丰富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地方实践。
突出务实性导向,让协商议政更加精准。“协商芜优”品牌在构建之初就坚持把“反映群众呼声、服务中心大局”作为优势和导向,让政协履职更接地气、更合实际。增强“靶向度”,优化重点协商方案生成机制,完善年度重点协商课题“2+6+N”选题制度,市政协党组研究部署,各专委会初步遴选,邀请市直部门、政协委员、专家教授、界别代表召开会议,充分听取意见,做到紧盯中心议大事、抓住重点督要事、倾情民生办实事。提高政协提案“含金量”,认真落实“提案不在多而在精”要求,开展“我的提案故事”主题培训,组织委员精准选题、深度调研;进一步明确、完善、细化立案要求和流程,严格执行立案标准,加大“撤并转”力度,实现“量减质升”的目标。研究制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主监督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强“服务性”,不断拓展协商式监督的广度、深度和效度,先后围绕法治化营商环境、住宅小区物业整治等展开民主监督,常态化开展视察调研监督、随手拍“微监督”,助力提升城市美誉度。
构建立体式平台,让协商路径更加顺畅。“协商芜优”品牌从健全制度化协商平台入手,大力构建“请你来政协,有事好商量”工作平台、界别工作站、委员工作室“三位一体”工作新格局,努力实现委员工作室这个“点”、界别渠道这条“线”、好商量平台这个“面”和界别群众这个“体”的深度融合。依托“好商量”平台,促进委员与部门的深入交流。设立28个界别工作站,坚持分类指导,统筹界别协商计划,明确党派团体界别重点推进协商议政、团结合作和凝聚共识;专业界别则聚焦与界别关系密切的重点课题开展建言资政、民主监督和政策宣传,通过形式多样、丰富生动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聚共识、固团结作用。成立37个委员工作室,明确深入开展宣讲、凝聚思想共识、集中群众智慧、反映群众诉求、参与基层治理、促进共同发展等6项具体工作内容,提升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拓展全方位渠道,让协商联动更加紧密。“协商芜优”品牌以强化联动破题,通过“千名委员访百企进万家”、界别“我为人民城市建设商一事”“协商在村居”等3项品牌协商活动,实现协商的纵向多层覆盖、横向广泛拓展,促进协同配合出实效。加强上下联动,深入开展“千名委员访百企进万家”活动,统筹市县两级政协2000余名委员联动履职,深入到企业和群众中去,做到既为企优环境、为民办实事又协助党委政府做好政策宣讲、解疑释惑、化解矛盾、凝聚共识的工作。加强左右互动,建立专委会与界别“双进入双入职”制度,每个专委会对应联系2到4个界别,共同谋划、一体开展界别“我为人民城市建设商一事”活动,聚焦民生需求展开“一事一议”精准协商,让城市充满“烟火气”“人情味”;加强密切协作和协商形式创新,采取“会场+现场”“固定+移动”“集中+分散”的模式,联动市县区政协开展“协商在村居”工作,组织委员走进户外广场、车间工地、农家小院、田间地头,开展“纳凉协商”“圆桌协商”“广场协商”“田野协商”等。
坚持数字化赋能,让协商空间更加广阔。全方位推进“网上政协”和“网下政协”两种形态共同发力,实现“数字之智”和“协商之治”两大优势融合叠加。发挥共享集成新优势,建立健全知情明政、调查研究、参政议政等数据库。构建协商建言新方式,开发履职二维码,委员可进行“码”上协商、“码”上监督、“码”上评价,界别群众亦可扫码直接参与协商活动、反映意见建议。打造融合互动新模式,推动信息化应用,探索“线上+线下”“云端+屏端”“场内+场外”等协商场景,广泛吸收与议题相关或对议题感兴趣的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其中,促进参政议政更加充分。
聚焦高质量成效,让协商环节更加完整。从注重“做了什么”“做了多少”向“做出了什么效果”转变,群策群力做实“下篇文章”,着力打通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提出“清单式”建言,对市政协重要协商履职成果,梳理出重点突出、内容具体、方法明确的建议,以清单形式提供党政部门,助力科学民主决策;加强联合督办,建立常委会定期听汇报跟踪办、主席会议成员集体督办、专委会分工具体办等督办方式,党政部门、政协委员和界别群众共同参加,推动“单边办”变“联动办”;开展常态化回头看,定期调度、全程跟踪,持续推动成果转化,不断提升协商质效。
(来源: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