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平顶山市政协官方网站! 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建言献策>专题调研

关于“加快推进我市数字化转型发展”常委会专题协商落实情况的协商专报

按照市政协2024年协商工作计划安排,8月8日,市政协副主席袁银亮带领部分市政协常委、党外委员,围绕“加快推进我市数字化转型发展”常委会专题协商落实情况开展党外委员视察活动。视察组成员重点察看平顶山数字产业创新基地、平高集团智慧能源科技创新基地、河南跃薪智能机械有限公司等地,组织召开座谈会,认真听取了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行政审批和政务信息管理局等单位相关情况介绍,与会委员作了发言,对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市数字化转型发展提出了意见建议。

一、“常委会会议专题协商”落实情况

2023年10月由平顶山市政协提交的“加快推进我市数字化转型发展(常委会会议专题协商)”(2023年第19期)指出:我市推进数字化转型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对标省数字化转型战略要求,还存在有的地方和企业重视程度不够、数字经济规模偏小、产业数字化进程总体缓慢、关键要素供给不足等四个方面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高位统筹组织、有序推动落实,抓实数字基建、夯实转型根基,发展数字产业、培育转型优势,深化数字赋能、增强转型动力,完善数字治理、提升转型质效,构建数字生态、优化转型环境”等建议。协商专报提交后,市委书记陈向平批示将有关建议融入以后的工作安排当中,市长李明俊批示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行政审批和政务信息管理局等单位负责具体落实。自批示后,各相关部门积极行动,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进步,主要表现在: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研究制定了《平顶山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5年)》,加快建设提升支撑经济社会智慧化运行的数字基础设施。截止目前新建5G基站720座,总数达8805座,名列全省第五位,实现市区主城区连续覆盖、乡镇以上区域覆盖、农村热点地区和重点应用场景按需覆盖;全市34个5G项目列入省5G重点项目清单,项目数和投资额分别居全省第5位和第7位。

二是数字政府统筹建设体系建立。打造平顶山市数字政府、智慧城市建设统一中枢平台,着力构建“一朵云、一张网、一道墙、一体化数据资源体系”,破除“信息孤岛”“数据烟囱”。政务云总算力2.25P,全市上云政务信息系统达到61个;形成电子政务外网市、县、乡、村四级覆盖的“一张网”体系,市县两级接入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超过1000个,乡镇(街道)及行政村社区实现VPN全接入;谋划构建标准统一、协同联动的“一道墙”安全运营体系;扎实开展数据普查,澄清数据家底,制定政务数据需求、责任、能力三张清单,汇聚视频5万路、数据8亿条,交换量突破60亿次,创新实施“四电”应用,探索了政务服务“四减一优”新路径;建成投用平顶山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明确城市运行、应急管理、民生热线、社会治理“四个定位”,建强信息化、常态化、应急值守“三大支撑体系”,建立三态转化运行机制,较好支撑了城市防汛等应急处突工作,提升了城市精细化、智慧化管理水平。

三是数字化应用广泛。支持打造数字化转型标杆,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模式,跃薪智能机械公司5G智慧矿山技术填补国内空白;以帘子布发展公司为代表的一大批企业主动拥抱大数据,探索创建“绿色工厂”“智能工厂”。2023年,平顶山市聚焦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产业数字化改造、数字化治理等重点领域,谋划实施数字经济领域重点项目55个,总投资384.7亿元,全年完成投资130亿元。

四是管理机制初步明确。制发《平顶山数字政府一体化统筹建设实施方案》《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办法》《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办法》《数据安全管理办法》《政务云管理办法》,明确政务信息化项目“一批示两评审”“三依托一共享”“五统一”“一城市一平台、一部门一系统”等制度要求,出台全省首个智慧城市地方标准《平顶山市智慧城市数据中台大数据管理规范》,从信息化终端设施、云网设施、数据资源、支撑平台、应用平台等五大维度,对全市一盘棋、上下联动、一体化统筹进行了初步的明确。

二、目前我市数字化转型发展仍存在的问题

(一)数字政府一体化统筹建设局面尚待形成。部门数字化程度偏低,各自为政、分散建设、重复建设、信息孤岛现象依然存在。虽然建成投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思路理念比较先进,但面上没有形成合力,大数据对于提升政府治理效能的作用没有彰显。

(二)产业数字化转型困难。部分企业对数字化转型认识不到位,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是一些中小型企业,因数字产业人才不足或资金问题,缺少转型的思路和力量,导致数字化转型进度迟缓。

(三)数字化创新能力不足。全市数字经济类企业中普遍是初级应用、元器件及材料生产类企业,研发能力及创新能力有限,产业链条不明显,中高端企链群尚未形成。

(四)数字经济专业人才匮乏。数字化方面的领军团队和顶尖人才较少,人才学历主要集中在本科生阶段。在薪酬福利、人居环境、生活配套等方面存在不足,对高端数字化人才的引进和留住有一定难度。

三、意见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创优转型发展环境。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把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工作始终紧抓在手、督促落实。要构建“政府引导—平台赋能—龙头引领—机构支撑—多元服务”的联合推进机制;要优化政策供给,实现政策持续迭代、持续领先,不断优化提升“政策计算器”功能,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二是营造数字生态。要加强对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安全保护,筑牢安全防线。着力破除制约数字化转型的体制性、机制性、政策性障碍,构建数据规范管理体系,发展数据交易体系,打造数据安全保障体系,营造开放、健康、安全的数字生态,厚植创新创造的土壤。三是加快人才引育。要加强高层次数字化人才引进力度,同时优化本土人才培养体系,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吸引国内外顶尖数字化人才落户我市。推动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和研发平台,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数字化人才。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为数字化转型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四是强化金融支持。要协调金融机构,进一步落实好专项贷款贴息等政策,对企业智能化改造给予信贷倾斜,对经认定的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项目,优先放贷款、优惠放贷款、降低门槛放贷款,提供更高效率、更低成本的信贷支持。要探索通过融资租赁等方式,为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完善资金统筹机制,健全调度考核机制,推动工作落实见效。

(二)加快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底座。进一步加快5G基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现生产生活重点区域5G网络全覆盖,打造一批可复制的“5G+工业互联网”样板工程和典型场景,重点攻坚车联网、新城建、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体系。通过奖补激励,支持数字化采集服务商为企业提供数据采集、分析和利用服务,帮助企业打牢数字化转型根基。按照系统架构、统筹推进、适度超前的原则,优化升级网络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算力基础设施,前瞻布局创新基础设施,加快建设融合基础设施,实施“双千兆”建设工程,利用好省级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健全多层次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

(三)加快推动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提高平台对企业的赋能能力。实行负面清单管理,解决跨层级共享难问题,以场景开放打通供需两侧,加快建设特定行业互联网平台和工业互联网示范园区。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全面提升工业数字化水平,建设一批具有行业先进水平的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和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加速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打造农业数字化发展典范,构建农业物联网,大力发展数字田园、智慧养殖、数字种业等高端农业,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充分发挥重要平台的赋能增效作用,进一步加大对国家级双跨平台的引进力度,培育壮大本地工业互联网平台,进一步加强与头部企业合作,探索“互联网+制造”新模式。引导行业龙头企业申报建设二级节点,打造一批接入企业数、标识注册量、标识解析量全国领先的二级节点标杆。全力支持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借助工业互联网实现降本增效。

(四)加快发展数字产业,培育一批数字化转型发展的龙头企业。加快在建项目建设进度,下大力气招引、培育转型优势。深入实施数字核心产业发展工程,坚定主攻方向、坚持“补芯、引屏、固网、强端、育器”协同并进,聚力技术创新、着力攻克“卡脖子”难题,加快培育数字经济旗舰劲旅和“专精特新”企业。要充分发挥专业诊断的把脉问诊作用,深入分析、精准匹配企业需求,聚焦智能装备应用、设备互联互通、生产实时调度、智能物流仓储等重点领域,组织开展差异化诊断。大力推广智能制造顾问制度,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痛点难点问题。充分发挥标杆企业的输出服务作用。争创更多国家示范试点、省市级智能工厂、标杆企业,建立“灯塔工厂”培育机制,争取更多优秀标杆企业入选。支持优秀企业成立专业服务机构、“走出厂门”输出服务,参与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标准制定,形成和完善方案库,让想转型的企业有更多具体方案可以选择。充分发挥成功案例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大对典型案例的宣传推介力度,让广大企业切身感受到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巨大变化、巨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