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协商专报
根据市政协年度协商工作安排,近期,由马丽副主席带队,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牵头,组织省、市部分政协常委、委员等成立调研组,围绕“加快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开展专题协商活动。调研组集中学习了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认真学习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相关内容,与市农业农村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等单位座谈,并深入宝丰县实地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平顶山市委、市政府紧扣“壮大新动能、奋进百强市”奋斗目标,坚持以乡村产业振兴行动计划为抓手,以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为方向,奋力开创农业产业化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有力有效地推进了乡村全面振兴。
(一)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情况
一是赋能产业基础,稳固向好势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等措施,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目前,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15.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7.2%。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累计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总面积333.4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47%,总产量达138.4万吨。率先在全省完成了县(市)创建全覆盖。稳定畜产品供应能力。500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企业保有量740家,生猪年出栏500头以上、奶牛存栏1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比重均达到80%以上,为畜产品有效供给起到了压舱石作用。
二是聚焦主导产业,培育壮大龙头。围绕全市确定的主导产业方向,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推行“龙头企业+金融服务+集体经济+农户”一体化发展模式,着力培育更多起点高、效益好、带动强的企业做大做强,形成龙头企业牵头、新型经营主体跟进、广大农户参与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全市登记注册的农民合作社6401个,其中国家级35家,省级61家,市级145家;全市名录系统已登记家庭农场及种养大户超过11000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37家、市级53家。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13家,其中国家级6家、省级71家。
三是延伸产业链条,突出发展特色。粮食重加工能力。全市现有耕地471万亩,常年作物播种面积810万亩,粮食总产稳定在225万吨以上,年初加工能力186万吨、精深加工能力76万吨。果蔬重稳产保供。全市果蔬种植面积近80万亩以上,产量达255万吨。食用菌重品牌建设。初步建立起以食用菌栽培、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特色产业,形成了以鲁山香菇、宝丰珍稀菌、叶县双孢菇为代表的食用菌产业发展格局。2023年全市食用菌总量4亿棒,年产量(鲜品)达到41万吨以上。主要有香菇37.3万吨(占总产量的90.8%),羊肚菌、大球盖菇等珍稀菌类2.44万吨,其它菌类1.36万吨。注册食用菌种植及销售相关企业400多家,规模以上(100万棒)食用菌生产企业33家以上,培育出舞钢市金菇菌业、河南吉尔木、宝丰弘亚、宝丰源泉、河南大瑞美景有限公司5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市级龙头企业6家,2022年鲁山县获评全国绿色食品原料(香菇)标准化生产基地。生猪重规模养殖。目前,全市生猪存栏量为230万头,年出栏万头以上规模养殖企业69家,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到80%。肉牛重扩群增量。当前,我市肉牛存栏量为20万头,主要规模化养殖龙头企业12家,肉牛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40%以上。如:郏县红牛。2019年郏县成功申报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023年获得省农业农村厅和省财政厅认定;2020年以来先后获批建设国家级豫西南肉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产业强镇项目。目前,我市郏县红牛年饲养量10万余头,现有国家郏县红牛保种场(核心育种场)1个,郏县红牛研究院1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2家,规模养殖场98个,其中万头红牛养殖基地2个;发展各类经营主体1300余户,大型屠宰加工企业3家(年屠宰加工能力25万头,熟食加工能力3.2万吨),传统牛肉销售门店百余家,总产值达80亿元。鸽业重精深加工。全市存栏种鸽100万对以上,年繁育推广种鸽50万对,出栏乳鸽1200万只,鸽蛋1000万枚以上,鸽业年产值3.6亿元。
四是打造发展载体,提供发展引擎。聚焦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围绕主导产业培育,积极开展现代农业园创建工作。目前,已创建5个省级、认定36个市级,56个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获得省级奖补资金9220万元,有力构建了省市县三级产业园体系。聚焦农业产业强镇建设。目前,国家级产业强镇实现6个县(市)全覆盖,共获得中央财政资金6600万元。6个乡(镇)成功入选国家农业产业强镇认定名单。成功申报6个省级农业产业强镇项目。聚焦“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培育。目前,全市省级以上“一村一品”示范村镇34个,其中国家级15个,宝丰县清凉寺村被认定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
五是坚持品牌引领,提升发展效能。发展绿色食品品牌。支持发展乡村“土特产”,全市名特优新产品累计81个,“三品一标”农产品达192个,省知名农业品牌91个,名特优新保持全省第一位次。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围绕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通过整合我市特色资源,梳理产业现状,构建全域共建共享品牌体系。培育了“郏县红牛”“舞钢鹁鸽”“平顶山韭菜”等9个知名区域品牌。培育知名农产品品牌。强化品牌意识,提升产品质量,发展以品牌价值为核心的绿色经营主体。打造了“创大挂面”“中原红饮料”“汝州三粉”等83个有影响力的知名农产品品牌。
(二)“十百千万”和美乡村建设情况
一是统筹布局破题机制创新。强化系统设计、协同推进,创新工作机制,夯实推进举措。高站位推动。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要求,建立“市统筹、县主导、乡负责、村实施”四级联动工作机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部署推动、多次调研推进,市委副书记、分管副市长亲力亲为,抓好谋划落实。高质量实施。创新开展“四季看变化”,以四季变化引领鹰城和美乡村蝶变出彩。目前,在全市已命名第一批12个先导片区、50个重点村的基础上,各地新打造了5个先导片区、27个重点村,“连点成片、串珠成链”的鹰城和美乡村新格局已初步形成。
二是聚焦重点提升创建内涵。围绕宜居宜业,以规划为引领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提升,实现从“一处美”到“一片美”转变。规划引领强支撑。坚持因村而异、构筑特色,强化科学规划、系统设计。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落实项目化、清单化、责任化管理。环境整治提颜值。深入开展“一部四沿五旁”集中清理整治,大力实施“一村万树”示范工程,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全市692个村整治提升为美丽宜居村、1367个村提升为示范村、458个村提升为达标村。综合发展强动能。充分挖掘各地资源要素,激活差异化发展优势,融入高标准农田建设、乡村旅游、民宿体验、休闲采摘、农事节庆等元素,打造风格多样的和美乡村。
三是多元发力保障要素投入。坚持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社会支持的共建共享原则,有效汇聚和美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合力。强化资金投入。实行“政府投入一点、向上争取一点、财政整合一点、社会支持一点、群众自筹一点”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及农村人居环境提质增效。发动群众参与。坚持党建引领、干部带头,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支持和美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今年以来,累计发动群众投工投劳56.8万人次,捐款捐物折合842.6万元。凝聚社会合力。通过村企结对、部门包村、公益募捐等形式,引导社会资金、民间资本参与,同时与慈善总会联合开展“幸福家园”村社互助慈善工程,募集慈善资金,助力和美乡村建设。
四是强化督导完善推进机制。实行月调度、季观摩的推进机制,强化督导调研和工作指导。专班督导推进,成立市和美乡村建设考评督导工作专班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督导组,作为农业农村重点工作“十大专班”之一,由县级干部带队,开展常态化督促指导,紧盯“事该谁抓、标准界定、成效如何”3件事,对发现的问题第一时间反馈整改,问题严重的跟踪督查,不定期开展“回头看”,扎实推动全市工作动起来、干起来、好起来。
五是打造“豫见江南”示范带品牌。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积极学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十百千万”工程为指引,通过党建引领、顶层设计、运营前置、品牌先行的发展模式,联合镇乡村振兴平台公司和浙江乡立方集团共同推进和美乡村先导片区建设。明确发展定位。围绕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作为城市近郊,将其定位为“城市里的诗和远方”。打造品牌落位。树立品牌引领的理念,找到差异化发展的核心价值,凝炼提出“豫见江南”示范带的品牌概念,目前已选定五个重点村(西滍村、叶营村、闫口村、郭庄村、马跑泉村),确定了五个不同的特色主题。
二、存在问题
(一)规模发展程度不够。目前我市农业特色产业种类虽然较多,但优势地位不够突出,规模化发展程度仍有待进一步提升。各县(市)地域资源优势还未充分发挥,普遍存在农业大而不强、企业多而不优、乡镇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够优化、产业链条不够完善等问题,农业产业示范带动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精深加工能力不强。围绕生猪、肉牛、鸽业、硒麦、食用菌、优质果蔬等优势特色产业,全市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不大,且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如全市年出栏生猪300多万头,但仅有3个屠宰场,缺少大型深加工企业示范引领生猪产业发展;如鲁山县食用菌产业年产量很高,但主要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精深加工能力有限,产品附加值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品牌效应彰显不足。我市农产品品牌发展有一定基础,但是全国有名的产品品牌极少,品牌市场价值还没有充分彰显。全市已取得地理标志农产品和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企业数量多且产品种类丰富多样,但大部分规模较小、技术含量比较低、多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缺乏“头雁企业”带动。比如,“郏县红牛”作为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规模有限,品牌效应还未得到充分发挥。
(四)和美乡村融合发展度不高。尽管我市和美乡村建设起步良好,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但仍有部分村庄停留在以环境整治为主的初级阶段,一体统筹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不够,运营前置和组团发展思路不清,系统集成创建观念不强,群众参与度不高,产业优势、资源优势、人力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经济效益等方面还不足。
三、意见建议
(一)务实延伸产业链条。围绕我市确定的6大主导产业培育方向,梳理完善“一图谱六清单”,同步建立工作台账,实行跟踪推进、动态管理。坚持以优化布局延伸产业链,构建县域产业融合新格局。以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探索产业转型升级新路径。以价值链筑牢利益链,创新经营主体利益联结新模式,有效推动农业种养、精深加工、电商物流、休闲观光等产业之间真正意义上的深度融合,弥补产业链“接二连三”不足。
(二)不断完善发展载体。围绕我市优势特色产业,持续打造区域主导产业发展载体。按照产业集群、龙头集中、技术集成、要素集聚、保障集合的要求,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产业集群,有力推进产业形态从“小特色”到“大产业”迈进,空间布局由“平面分布”向“集群发展”转型,逐步形成“连县成片”“跨县成带”“集群成链”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
(三)突出强化科技赋能。充分发挥市农科院、河南城建学院、平顶山学院等本地科研机构的研发优势,积极对接国内知名的科研院所,以开展“院地合作”“院校合作”为抓手,大力引进省内外高层次专家人才和先进的技术成果。建立完善“科学家团队+市县级政府联动+龙头带动”的协同创新机制,强力构建良种繁育、技术支撑、标准化规模化种养、仓储加工等相对完备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四)持续打造优质品牌。坚持将品牌化发展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大力推进“两品一标”工作,持续提升全国绿色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品牌知名度,着力培育一批产品品质优异、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好和示范带动效应强的农产品品牌。积极组织优质农产品参加国际“农交会”“农洽会”等展销活动,不断提升绿色食品产业链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让更多大而美、小而特的鹰城品牌“走出去”“亮起来”。
(五)着力建设和美乡村。坚持高标准、注重分层次、突出特色化,正确处理示范引领和全域推进的关系,充分发挥好先导片区龙头作用,对产业发展、环境整治、村庄建设、基层治理等进行整体设计,积极挖掘各地资源要素,激活差异化发展优势,按照“一村一特色、一村一主题”的思路,统筹配置农村集体资金、土地、项目等要素,融入高标准农田建设、乡村旅游、民宿体验、休闲采摘、农事节庆等元素,推动城乡一体规划、田村一体建设、产村一体融合、种养一体循环,实现乡村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乡愁记忆转化为经济效益。